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红楼之黛玉重生第16节(1 / 2)





  除了一向服侍宝玉最上心的袭人,黛玉想不出谁还会注意着自己的针线活儿,谁让她先时也给宝玉做过些小物件呢?只是这些贴身之物,黛玉就算再不知礼,也不会轻易做了给人的,何况宝玉如今已然十四了。

  不过黛玉也想不出,这花袭人为何要如此?莫不是她那二舅母看出些什么了,想要弄个私相授受,将她与宝玉一锤定音,只是如今还是见招拆招为好,当务之急得找个由头先离了贾府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哈哈,我回来了!

  对付某石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读书读书读书,而且还是被贾政盯着读书!

  多说一句,这里安乐王回护黛玉,并不是因为男女之情。

  ……大概就是有一点路见不平,默默保护那种……

  第34章 继续搞事情

  三十三、继续搞事情

  黛玉也不得不说自己实在是运道好, 这才瞌睡了便有人递枕头来, 次日她还没来得及同贾母提及归家一事, 这宫里就来了口谕,说是太后念得紧, 让黛玉去作陪。所以贾府诸人, 哪里还敢对黛玉归家说半个不字。

  黛玉离开时还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 贾母看了自然心中暗喜,若是真得了黛玉, 照着如今的态势, 黛玉在太后面前得脸, 与宝玉而言实在是大有益处, 何况宝玉如今还得了贵人的青眼!贾母向来觉得宝玉是有造化的,这如今造化不就来了吗?

  黛玉既然有了这个护身符, 自然又是大张旗鼓离了贾府。只是想到又要进那宫中, 心中总有些不安,也不知太后为何忽然想起自个来了, 这简单粗暴的方式,黛玉忽得想起几年前那冒冒失失的安乐王来。毕竟这几日他收拾宝玉的法子,还真是直白有效啊!

  哪里想到黛玉进宫那一日,这宝玉终于可以闲下来回个家了, 可这一回家就被打了个动弹不得。原因很简单, 这一向喜欢偷吃丫头嘴上胭脂的宝玉,这几日忙得偷不了家中丫鬟嘴上的胭脂,最后偷到了安乐王侍女嘴上, 丢人丢到了一干王子皇孙面前,怎能不找打!

  宝玉表示他冤啊!他至多只是偷吃未遂而已,这几日他瞧着那侍女对他很是温柔小意,多有照顾,他偶尔摸摸人家小手,那侍女也没有推辞的意思。所以依着宝玉那脾性,自然是得意便忘形,继而得寸进尺,不晓得为何一向温柔可人的侍女姐姐忽得大闹起来,一副被轻薄之后羞愤欲死的模样。

  偏偏这安乐王带了侄子们读书,今上也是知晓的,明帝还考察过几次,没想到这小十一确实是认真让自己的儿子们进学的,是以今上还专门仔细挑了夫子。这学堂和贾家那乱哄哄的学堂可不一样,虽然这些皇子、世子们私下难免会和丫鬟侍女调笑,但在这学里,可就是一本正经的。

  这宝玉也没蠢到不知自制,只是他向来意志薄弱,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略施小计引诱一番,这便上钩了。

  除了这安乐王,余下几家的世子知道宝玉挨打的消息,还专程送来了棒疮药,说是送药,不过是明里暗里刺贾府这宝玉的丑态已是被各家瞧了去。

  贾母自是又哭了一场心肝肉,直道管他什么天皇老子,再不让宝玉去进学了。然而贾政想说,如今那边那里还会要宝玉进学,那些贵人们和今上又亲近,贾政如今只担心上面是否会苛责罢了,越看那宝玉越觉得刺眼,若是有个万一,牵累家人,还不如打死了事!

  不想这贾政站战战兢兢等了四五日,却是等来了元春被加封为贤德妃的消息。宁荣二府自是大喜,早已把宝玉那事抛诸脑后,王夫人脸上已是掩不住的喜色,这么些年的经营果然没有白费,她的元春果然是争气的。

  贾母自然更是高兴,她原想着再过个一两年,这元春怕是到了年纪也要出宫了,原以为这场富贵自家是没那个福气了,如今元春已是二十有三,正愁今后怎么安置,不想却有这种造化!她焉能不喜?反是宝玉因为宫中贵人吃了好一顿板子,对宫里传来的这喜事兴致缺缺。

  却说此次黛玉入了宫,太后却瞧着她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便招了上次伺候的宫女紫鹃来问。那紫鹃服侍黛玉时见她红了眼,倒也小心问过出了何事,黛玉便拿了自己那落单的袜子,向这宫女吐露了‘心事’,原来她打算给亡父做的针线,不知为何丢了一只袜子,心中正急得很。

  这一来二去,宫女紫鹃自是要问问在哪里丢的,若是在宫中便好生找找,黛玉红着眼隐晦吐露,多半是在贾府弄丢的。

  王太后可是经了不少事,这么点子伎俩自然一眼看穿了,怪道是那小十一忽得关心起她在宫中可会寂寞,是否要人相陪来了。

  这太后也是传了口谕之后才知晓黛玉在那国公府,而且古嬷嬷前几日才报过,这国公府那天生异象的孙子因为调戏了十一殿下的侍女,被家中长辈狠揍了一顿,一算日子不正是黛玉进宫那日?

  这十一殿下寒继倒也不喜欢耍什么阴谋,免得上面那一位总是疑心,故而用的都是这明明白白叫人一眼看穿的阳谋,不得不说这阳谋用的好了,简单省事不说,还十分有效,他也是一片好心,这样的机缘,京中的好些世家公子求都求不来,人家说来也只是这贾宝玉不争气罢了。

  不过他那皇兄突然给那贾家的大姑娘封了妃,还是位份如此高的贤德妃,这十一殿下也纳罕,却不知这皇兄葫芦里又要开始卖什么药?他原想着去找帝师讨教一番,可为了避嫌还是作罢,只自己一人关了门在屋里瞎琢磨。

  太后知晓黛玉针线遗失一事后,反倒是叫了黛玉来安慰一番,让她不必忧心,重做便是。黛玉应了,这才好了些。又在宫中住了六七日,便安安稳稳回了林家的宅子,只是这元春既然已经封妃,不知今世可还有省亲那一出?

  却说这宫中,虽说上一次送走了黛玉,这太后身边的古嬷嬷却有些放不下心,塌上扑了玉石凉席,如今王太后正依着歇凉,亦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这殿下……该不会对承安县主?”一时这偌大的水阁中,只得主仆二人,静默了片刻之后,古嬷嬷终于发话了。

  “哀家也不晓得,不过继儿说昔年林大人尚在的时候,他下扬州给他们添了些麻烦,是以心中难安,如今不忍回护一二,我瞧着他倒是没说谎。”王太后说着坐起身来,拿起矮几上的缂丝团扇给自己扇凉,“说到底,自从这承安进京,继儿也未见过她……”

  “只是……”古嬷嬷阅人无数,黛玉如今已是长出些模样了,哪里瞧不出她日后必定是个出挑的?可黛玉这家世,这身子骨,自小将安乐王带大的古嬷嬷虽然承认黛玉是个不错的姑娘,但是却不适合做一府的王妃。

  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长叹一声,“殿下九月里就满整十八了,这婚事……”

  安乐王的婚事,如今似乎真的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上头几位不表态,下边的官员就算生出心思,也不敢表露半分。当朝规定庶民之家男十六,女十四必须成婚。

  对于世家大族,倒是没那么苛刻,不过既然庶民如此,世家之间,男儿十六七岁也大多可成婚了,有些讲究的人家,或许会等到男儿加冠之后再迎亲,只是大多早早就把婚事定下了。哪里似如今的安乐王,虽说尊贵无比,却连通房也没得一个。

  “那一位,疑心得紧,不然当初太上皇也不会犹豫再三了……只可惜哀家无用,没什么可以让继儿依仗的,不然……”王太后说到此处,又叹一声,“罢了,再过一二年吧!许到了那个时候,上头那个就能安心了,不然你以为那一位既不给继儿差使,又不让他就番,拘着他在这京中,不时还召来宫里,岂是只图说话解闷?!”

  古嬷嬷听罢,又是无言,有的事情不是她们这样的奴婢能发表意见的,她们只管听着便是。

  “难得继儿对外人如此上心。”王太后看着那扇面上的兰花,忽得淡淡笑了,这安乐王说到底除了太后有孕那几年,都是王太后一手带大的,王太后原先想着自己今生怕是无缘得个孩子,一直尽心教养。

  若不是后边她有孕,身子骨实在太差,才将五岁的寒继送走。一来二去,寒继再回来时,王太后就觉着这孩子脾性变了,虽然还是和她亲,却是一副无欲无求,诸事不挂心的乖巧模样,看得王太后心疼。

  知子莫若母,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太后起先就是照着皇储的风范去教养的寒继,哪里不知这孩子离了她几年,已是学会隐藏了本性,这宫中惯会捧高踩低,也不知那几年这孩子暗地里受过什么气,以至于性情都变了。

  “阿古,哀家想将你派到承安身边去,就……做她的教引嬷嬷。”王太后思忖了片刻,又道,“总是继儿上心之人,那贾家并不是个干净的,若是出了什么事,反是不美,待我问过继儿再说。”

  却说黛玉出了宫,黛玉一面等着消息是否还有省亲一事,一面吩咐荷姨娘让人去将南边的桂枝母子接来。荷姨娘原想着为了稳妥起见要不要让杨家去一个人,黛玉却说不必,随意派个人就是。毕竟桂姨娘和她生下的那个小子,并不是黛玉非要用的棋子,只是聊胜于无,人多了这唱戏才热闹。

  果然,没过多久这又有了消息,省亲一事,竟是准了!黛玉倒也好奇得紧,没了她林家的家财,这贾府如今拿什么来建这省亲别院,若是再打她的主意,黛玉倒也可以顺势将这贾府的脸皮都揭下来。

  这黛玉还不觉有什么,只等着看好戏,还不忘送份礼走走过场,以示恭贺。那边姜氏可就有些急了,毕竟黛玉从来于那贾府就是一块肥肉,还是一块就在嘴边,名正言顺就可以叼走的肥肉。不然先时林如海也不会如此殚精竭虑为女儿谋划了,不知仙逝的贾敏泉下知晓生养自己的娘家如今算计她的女儿,心中作何滋味?

  “莫要忧心,这丫头还小呢!那贾府不会如此急性。那荣国府倒也还有点家底,约莫会先过了省亲这一遭,再将玉儿谋划进去,填补贾府的亏空——或许还可以赚上一笔!”顾远劝姜氏不要忧心,这一时半会出不了什么大事。

  姜氏瞧着丈夫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心中郁结,便也不再理他。

  “哎呀!夫人你听为夫一言,若是这点门道都看不出,这点小事都应付不了,那丫头这些年也白看我那些书了——”顾远见姜氏扭头就走了,连忙追在后面解释到。

  顾远自然不会说,这贾家忽得烈火烹油鼎盛之势,却是明帝故意将这几大家族架在火上烤,只待这火势越猛,世家大族们便就只有被烧成焦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