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后记





  虽然已经很累了,但是还是先让我笑一会儿吧哈哈!又填完了一个坑,实在是太快乐了。

  为什么要写后记呢?其实还是很不好意思的,毕竟我写的东西既无趣又没什么意义,可我还是极其厚颜无耻地把这篇后记写了,也好给这篇可怜的文一点仪式感,更何况有些东西好像还真得拿出来说上一说。

  言归正传,先从主角的名字说起吧。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何立和杨青山的名字就是取自这句诗。而它的前一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正是上下卷名的由来。不过如果再考虑到两人的字,牵扯到的东西便更多了些 。

  何立,字子恒。何立及冠后第一次见杨青山时老杨已经解释过了,风雷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风雷卦为益卦,象征着何立往后的路会越走越顺。杨青山就不一样了,北安侯字明渊,渊字为水,山下流出清泉,这是蒙卦的卦象。占得此卦者,事业上混乱无序危机四伏,指的正是他力图革新的千万险阻。

  两个主角是没有原型的,他们所做之事自然也都是架空,不过其他配角倒是有人有些历史原本。比如何立他爹何学义,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出来,他的原型事件取材自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经历,不过生平被我改了许多,主要的还是他晚年1880到1885年;其他的还有诸如杨青山初遇嫣嫣时西洋贵妇像喂狗一样给当时的中国小孩喂吃的,这个极为刺痛人心的场景是有视频保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近代历史资料,现在还能找到;还有何立因为来自江宁府而不能公费出国也确有道理,近代北洋水师中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就曾因为籍贯为广东而无法通过福建船政学堂公派出国;还有刘步蟾香港撤旗事件,北洋水师访问日本,大结局中的海战,以及上卷里左宗棠与胡雪岩合办的兰州织呢局等等,再加上北洋水师的官制组成,这就是我在文案中说的“背景架空历史,部分取材自晚清”。注意啊,敲黑板,只是有些人他们身上的事有原型,具体到人是没有的。

  不过咱们写文看文纯粹是为了茶余饭后乐一乐,毕竟一百多年前的事究竟如何咱也不知道,唯一的了解渠道便是文字与影像资料,所以这书跟真实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虽说没关系,但既然写出来便有了许多我自己的看法在,写这个后记也是想把一些问题解释一下。首先是大兴王朝的寿命,因为明清王朝的更替对咱这个文的情节没什么影响,所以我就偷了个懒,直接略过了;其次就是对那场大海战究竟为什么会输的些许感慨,我也查过,如今分析这方面的权威文章非常多,然而咱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于是最终在这个文里主要展现出来的因素大概有缺乏远见装备不利,朝廷腐朽党派相争,再加上战略上的失当这几方面。到最后写得还是很片面,各位多包涵吧,如果还要什么问题的话欢迎评论区交流~

  再说说这本书的名字,由来征战,对应的正是文案中的第二句话,李白大神的诗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由来征战地在这篇文里指的什么呢?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水师后来浴血奋战的海上疆场,也指何学义曾经奋战过的商海,大兴朝廷的政坛;千万浮生世,皆是由来征战场。而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四条线索:除了咱们的主线感情线,还有以江宁府何家为背景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线,以老杨和沈先生为背景的政治变革线,以及大兴近代海军的兴亡历程。这也正是所谓的:家国之志,断肠一觞酒;月满西楼,路远少年游。

  写书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人到底有什么可执着的?又有什么能让人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季浔出身行伍,原本是最冷静敏锐不过的,可千帆过尽,最终在杨青山救国救民的义举中折了腰,于是心甘情愿用最好的光阴换取家国民族的前程与未来;齐星楠出身商贾之家,自小长于宅院,心思通透得很,胸有惊雷面如平湖,很早便知道天下熙熙攘攘不过都是名利客,可却愿意为幼时程轩的一句“我只要你”赔上一辈子;宋其选能力卓著,原本在广东水师有大好的前程,可却因着杨泽的牺牲甘愿辞官北上,在海军学院默默做了几十年的教书夫子;而人到底有什么可无奈的?又有什么能让人在挣扎中心里滴着血做出取舍?程轩是南安侯府的小爵爷,他也想为国尽忠做救国救民的义士,可因着诸多的权势利益牵扯,他又不得不深陷争权夺利的泥沼中抽不出身;杨青山待何立一片真心,可他身上背负了太多,对方也一样,故而在最好的年华中只能彼此遥遥相望,蹉跎着时光;何立原本不是个有大志向的,可他还是在汹涌的时代里被推向了战场,最终只得对着秋日里散落的黄叶怀想曾经的同袍同窗。命运总是这般让人事与愿违,让人阴差阳错,让人猝不及防又追悔莫及。

  不得不说当初构思的时候理想确实很丰满,然而最后表达出来的东西实在让我不甚满意。这篇文所谓的权谋基本上都跟闹着玩儿似的,感情线里也多了许多狗血的内容,最后大结局果然是应了一句强行he,实在惭愧得很。能说什么呢?只能说自己还是有很大很大的进步空间吧。

  写它历程也实在是坎坷。最初的构想是争取19年下半年把它写完,20年再开新文,结果一忙起来身心俱疲,故而一拖就拖到了现在。好在虽然写出来的东西和当初预想的仍有差距,最后终于是完结了,还算是有始有终。

  这篇文在我这个亲妈眼里有什么好的地方吗?当然有啦。《三军》的第一部写的是夏端和崔翊程的故事,两个人一辈子潇潇洒洒,几乎是求仁得仁,而何立和杨青山却恰恰相反:老杨就不用说了,从出场惨到结局;何立这边一直是有成长的,而成长便势必会有痛苦。这些苦难也正是我在这篇文中想要描绘的:世人皆苦,能求仁得仁是大幸,求而不得也是寻常之态。

  通过《三军》系列,我想表达的主题无非就是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成也在此败也再此。何家的败落除了正逢打仗与华洋商战,其实被朝廷党派纷争也牵连了不少;水师就更不用说了,一隅之军抵一国之师,如今想来仍觉得心里阵阵难受。勿忘国耻啊。

  我其实很想在一本书里尽可能多地探讨一些问题,然而我实在是笔力有限,有时候写一个故事能把一件事讲明白就很不错了,故而也从未抱有过高的期待。不过这篇文章能够写完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过于值得快乐的事。

  我到现在还记得2014年的秋天,那时正是甲午年,九月秋高气爽,而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年,黄海海战爆发,短短一下午,中国三十年洋务图强的成果便化作飞灰。后来因着心有不甘,16年夏我还特意去了一趟刘公岛,去了甲午海战纪念馆,站在岸边望着当年北洋水师曾浴血奋战过的海域,心中戚戚然惆怅不已。如今想来,大概早在那时由来征战的故事便在心中有了个幻影,故而动笔写一写北洋水师其实可以算作我少时的梦。写这些东西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把多年来一直在心底压着无人问津的心思诉出来与有缘人听。

  好啦,还是要亿万分感谢一下看过或者现在还在看我的文的读者们。我其实不是一个十分乐观豁达的人,很多时候下定决心要坚持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是一边悲苦一边坚持,最后常常落得自己折磨自己的局面。可也正因如此,我对每一个收藏与评论都分外珍重,甚至点击量些微的增加也能让我高兴很久。说实在话,当初《三军》写完之后,我看着蹭蹭往上涨的点击量与收藏量,我真的激动到不行,也正是这些回馈给我吃了一粒定心丸,让我在无数个安静的日子里坚持码字,煎熬着时光也煎熬着自己。我曾经定过一个目标,只要我这本书有一个人在看,我就一定要坚持写到完结。很感谢愿意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是你们让我在极其奔波劳碌的三次元生活中有了见缝插针写更新的动力,无数次给了我巨大的力量,让我有心力把自己从放弃写作的边缘拉回来。还是那句话吧,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能给我评论。我并不是个排斥交流的人,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赞赏也好批评也罢,交流带来进步,这总没错。不过如今的网络环境其实并不友好,如果万一有无脑喷的还是不要怪我要毫不留情地举报了~

  加油!愿你我未来可期!

  ※※※※※※※※※※※※※※※※※※※※

  啊,后记竟然写了这么多字,以后可不能这么玩了。。。还有几篇番外,正文感觉有点苦啊,番外撒糖,写完了就改到完结,鞠躬~~~